在煤炭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山东能源西北矿业亭南煤业却以其独特的创新驱动和精益管理,实现了年度节省上百万元的佳绩。这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从一线岗位上抠出来的真金白银。
随着市场波动和成本压力的加大,亭南煤业把“创新驱动、精益管理”作为降本增效的核心策略,紧盯上级下达的成本压降指标,落实“控、严、挣、增、抠”五字方针。他们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细节中的潜力挖掘,将一个个小点子和小改造变成了实际效益的源泉。
在2409工作面,警报声曾是一度紧绷的旋律。液压支架高压胶管因摩擦、挤压等原因频繁破损,给现场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综采二区机电副区长关旭带领创新小组经过多次实验,终于设计出一台高压胶管螺旋护套“穿衣”螺旋机。这台设备的诞生使得缠绕一支胶管的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2分钟,效率翻了四倍,同时高压胶管的寿命也延长了一倍,每年节约人工成本6.3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装置已在兄弟区队推广,形成了降本提效的乘数效应。小设备撬动大提效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亭南煤业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创新精神。
凌晨两点,皮带工区的集控室曾是最紧张的时刻,几十公里的皮带线需要“人盯人”操作,交接班时更是头疼。于是,团队决定用智能化的方式来改造这一状况。
通过PLC数据采集技术和以太网传输系统,亭南煤业在地面集控中心搭建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一键启停”。过去需要多名人员守在机头,现在只需一位操作员就能完成所有工作。此外,班长冯作金还提出了“动态启停”方案,结合煤仓容量实现了皮带的智能化管理。每天平均停机3小时,不仅节省了电费,每年还可节省托辊维护费34万元,皮带损耗率也下降了20%。
在井下设备升级换代的过程中,许多380V/660V的电机因动力不足而被报废。对此,机电工区维修班长巩良军决定不甘心,带领班组重新设计绕线,成功将电机“升级”为660/1140V电机。改造成本仅2151元,而购买新机则需1.5万元,这一创新举措每年节省高达153万元。
旧电机的“重生”不仅盘活了设备资源,更激发了一线工友的创新思维。通过这样的“小革新、小改造”,亭南煤业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显著的成本节约。
降本增效并不是简单的勒紧裤腰带,而是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通过智能化、技改、班组创意和群众创新,亭南煤业正在将创新驱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小改进汇聚成企业提质增效的强大合力,未来的煤炭行业必将在这样的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