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曾经昂贵的进口牛排也逐渐进入了普通家庭的餐桌。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牛肉进口国,在2023年进口牛肉总量达到了273.74万吨,同比增长了1.77%。其中,来自巴西的牛肉占据了中国牛肉进口市场的重要份额,达到了43%的比例。那么,是什么让巴西的牛肉能够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中巴两国又是如何在牛肉贸易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的呢?
2023年,巴西的牛肉出口达到了历史新高,总销量为200.62万吨,同比增长0.8%。这一突破性的增长,得益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支持。从2016年的107.6万吨,到2023年的200.62万吨,巴西对中国的牛肉出口量几乎翻了一番。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中国不断增长的牛肉消费需求。
自2012年起,中国牛肉消费量迅速上升,随着需求的增加,国内牛肉供应逐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每年中国国内的牛肉生产和消费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导致进口牛肉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的牛肉供给缺口大约维持在200万吨左右,2022年这一差距更是达到了348.2万吨,占到牛肉总消费量的32.66%。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牛肉进口国,而这一现状的形成,也与我国在肉牛育种方面起步较晚密切相关。在其他国家已经实现大规模肉牛养殖时,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上世纪初才开始接触肉牛养殖,因此国内肉牛产业在技术和规模上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巴西则在肉牛养殖方面与中国恰恰相反,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得巴西成为全球肉牛养殖的重要基地。巴西的牛肉产业因其优秀的牛种和高产量而闻名。到2022年,巴西的肉牛存栏量已经达到了2.246亿头,数量甚至超过了巴西本国人口。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巴西牛肉产量逐年增长,逐渐超出了国内消费的需求。为了消化多余的牛肉,巴西选择将其出口,2003年开始,巴西每年的牛肉出口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到了2012年,巴西不仅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国,而且其牛肉出口量也屡创新高。
2022年,巴西向中国出口了117.7万吨牛肉,平均单价为5073.37美元/吨,意味着我国进口巴西牛肉的总金额约为59.71亿美元。巴西牛肉对中国市场的出口额占到其牛肉总出口的54.9%。由此可见,中巴两国的牛肉贸易关系紧密且稳固。今年4月12日,我国驻巴西大使还参与了巴西JBS牛肉对华出口启动仪式,宣布38家巴西肉企获得对华出口资质,总共有144家巴西肉企可以向中国市场提供牛肉。
如今,全球范围内对“绿色健康”的追求愈加迫切,巴西牛肉的健康标准无疑为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加分不少。巴西的屠宰场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能够对每一头牛的来源、年龄、饲养过程等进行追溯,从源头上确保牛肉的安全与健康。巴西牛肉多为草饲,肉质相对较瘦,追求的并非大理石纹理,而是营养更为丰富的天然草饲肉,这使得巴西牛肉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尤其是富含共轭亚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与其他国家的牛肉相比,巴西牛肉在脂肪含量上较为适中,不会像日本和牛那样过于油腻,适合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巴西在牛肉生产过程中对于抗生素和生长促进剂的使用有严格限制,确保了牛肉的质量与安全。更重要的是,巴西的牛肉产业在防控口蹄疫方面也表现出色,80%以上的牛群都在无口蹄疫地区饲养,并接种了口蹄疫疫苗。这些措施确保了巴西牛肉的高品质与低病害率,使其在中国市场受到高度认可。
此外,巴西牛肉的价格也相对较低,这一优势使得其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巴西的牛肉不依赖酮体等级来定价,这使得其价格波动较小,稳定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根据2022年的数据,巴西牛肉的到港价为5.058美元/千克,相当于人民币36.16元/千克,而在巴西国内,最优质的牛肉价格甚至低至20.18元/斤。这使得巴西牛肉在中国市场具有了显著的价格优势,尤其是在国内牛肉价格普遍较高的情况下。
巴西牛肉的低成本优势,部分得益于巴西广袤的牧场和政府对肉牛产业的支持,包括关税减免、退税等优惠政策,这些都使得巴西牛肉即使在进口情况下,价格仍然低于国内牛肉价格。综合来看,从价格到品质,巴西牛肉都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优势,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巴西牛肉能够在中国市场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巴两国的牛肉贸易将继续深化。2023年7月11日,中国与巴西就牛肉追溯体系的跨境合作达成协议,这一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在牛肉贸易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追溯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确保牛肉供应链的透明度与可视化,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巴西牛肉的信任度。
去年4月,在新冠疫情的影响和巴西疯牛病事件的背景下,中国暂停了对巴西牛肉的进口,但双方在很短时间内恢复了合作。为了推动两国之间的进一步合作,2023年5月,北京举行了相关研讨会,旨在加强中巴在牛肉贸易及其他领域的合作。随着中巴贸易的不断扩大,双方将在多方面展开合作,共同迎接新的发展机遇。